首页 > 最新动态 > 物候当芒种,书画岁月长
最新动态
物候当芒种,书画岁月长
2024-06-0521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所以这也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一到,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与芒种相关的书画名迹也颇多。宋米芾有《焚香帖》,芒种焚香既可以驱虫,也可以增加必不可少的仪式感,以告别花神。农民出生的齐白石,绘画题材质朴的《稻雀图》,则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衬托了芒种时的场景。

明 陈淳 《昆壁图》

明 陈淳 《昆壁图》

“久不入城府缘由山水之癖,今日偶过龙泉山房,坐玩水石,种种可爱,中有昆壁口景尤奇,主人见余酷嗜,因割赠余,余愧夺人所好,故写此纸谢之,余得奇玩固可嘉,主人得此亦可少慰乎?”这是文徵明的学生陈淳即陈道复所绘《昆壁图》的题诗。此作成于1543年,陈淳时61岁,所绘景物简单,描写盆、座、水石、小树及杂草等,着墨不多,却能一一表现其质感,构图沉稳,力道十足。是作用以答谢苏州诗社友人馈赠奇石盆景。

明 项元汴 《奇石菖蒲》

明 项元汴 《奇石菖蒲》

大收藏家项元汴《奇石菖蒲》借拓片而绘,这种“嫁接”手法,为文人所喜用。所抄录《菖蒲歌》乃宋代谢枋德所作,其中写道:“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另有徐树丕题诗:“磊磊者其石,青青者灵苗。仁人之高节,志士之相招。挺生而秀发,仿佛乎后雕。得正气以磅礡,情有似夫逍遥,更名笔之点染,传弥久而非褒。”此外,另韩逢禧题:“有芳其草名菖蒲,青青不雕恒昭苏。秀茎劲质易长养,英气直达无焦枯。水滨森列利如剑,与此相类宁同乎。其功燥湿各奏效,轩岐所采真良图。有济于世岂相弃,繁花俗卉空荣敷。”卞永誊另写:“脱尽繁华始见真,秀灵长占四时春。人间多少闲花草,争比芳馨步后尘。”如此高密度的题字,符合项元汴的习惯,也见证了惺惺相惜的文人之间的共鸣。

清 张熊 《菖蒲寿石》

清 张熊 《菖蒲寿石》

张熊《菖蒲寿石》中上款“藻卿”,是指万瑞旒,乃是蒲骚文化孕育出的颇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实际上年龄比张熊要小。款字题诗有:“细叶碧蒙茸,文窗位置工。服之坚发齿,作供效坡翁。”可以看出,文人心性一脉相承,皆以宋代尤其是苏子为范。需要说明,“子祥又题”,张熊号子祥,一生擅长画花卉,纵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同时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一生收藏超过万多件古董珍玩,名扬艺林,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蒋廷锡《花卉图》和张熊两人师法同宗,有异曲同工之妙。款字题:“满屋春常在,清香历四时”,“抚周服卿先生笔意”,即取法擅长花鸟的明代苏州大画家周之冕。

清 蒋廷锡 《花卉》

清 蒋廷锡 《花卉》

当代 唐云 《玩蒲图》

当代 唐云 《玩蒲图》

唐云《玩菖蒲》篆书题款很见功夫。很多人关注唐云绘画而忽视了他的书法,其号“蒲石居士”,看来对菖蒲是情有独钟。“橅丁南羽笔意”,说明是临摹丁云鹏《玩蒲图》,“乙卯三月”,时1975年,唐66岁,这件老辣之笔,与以上所绘菖蒲图不同。以上所绘,菖蒲明显是主角,唐氏画作中的菖蒲,看起来只是“点缀”,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主角”——小中见大,再现了古人的生活,童子萌萌,名士自在,松荫溪畔,赏玩菖蒲,不亦乐乎。

所谓“芒种”,顾名思义,就是有芒的麦子应收,有芒的稻谷该种,不仅仅只是文人的闲情逸致,还得从事稼穑,否则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明 沈士充 《山楼观稼图》

明 沈士充 《山楼观稼图》

明代沈士充即有《山楼观稼图》,款字写道:“松阴落落曲江西,柳色森森映绿堤。车马不喧尘自净,小楼长日听莺啼。”如果说,沈士充在冬月作画,尚有回顾和想象的成分,清代雍正皇帝所绘《耕织图》,更接地气。该套图册将胤禛本人与其福晋的形象绘于画中,作耕作、蚕织之状,由清宫廷画师焦秉贞精心绘制而成,共46幅。每幅上面皆有雍正亲笔题诗。此件内容是:“物候当芒种,农人或插田。条成行整整,入望影草草。白柳花争陌,黄梅子熟天。一朝千顷遍,长日爱如年。——插秧”,并盖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画册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该图册一直深藏紫禁城武英殿,称得上是宫廷艺术瑰宝。

清 《耕织图》

清 《耕织图》

作为帝王,雍正操心全天下的农事,规劝社会各阶层体谅农民、尊重农民劳动等三农问题,宣讲农业技术,引导农业和谐、科学发展。农民出生的齐白石,绘画题材质朴的《稻雀图》,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衬托了芒种时的场景。正当芒种,房前屋后有拼命吵闹的鸟雀,南北窗外有密集的竹林,晴空云下,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路边山间有可观可尝的浆果。每一个物候轮回,大自然都是在不动声色地看戏。大地上的一切主角和配角,都在倾情演戏。齐氏写道:“凡事只求过得去,丹青何必求苦工。”明面上是说丹青之理,实际上似乎更多是对从前生活的感慨。麻雀和水稻,很少成为画家的题材。这是时代变化和书家身份主体变化所带来的。

近代 齐白石《稻雀图》

近代 齐白石《稻雀图》

如果回到历史场景中去观察,敦煌莫高窟壁画完全算得上“写实主义”,再现了当年芒种时的生活场景。既不同于宫廷画,也不同于文人画,天真浪漫,不拘一格,可以领略古人的农忙生活。“割麦扬场”图右侧有一行字,出自《弥勒下生经》:“尔时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所收甚多。尔时弥勒世,一种七收”。所描绘是现实生活,向往和寄托的,却是弥陀世界。

五代 榆林窟第20窟 割麦扬场

五代 榆林窟第20窟 割麦扬场

芒种当天,也是世界环境日。期望可以愈加爱护我们的环境,营造更利于书画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人总想绕过简单朴素的自然定律,追求猎奇却又很难自持。正因为如此,在当下这个片面追求效率的时代,很难微尘中见大千,刹那中见终古。芒种即忙种,书画家也要勤快一些,播下书画的种子,忙而不乱,忙而充实。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