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董其昌:颜体要这样写
最新动态
董其昌:颜体要这样写
2024-09-1221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参修《明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出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去世,谥号“文敏”。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作品《戏鸿堂帖》(刻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楷书《自诰身帖》卷,绢本,横414.3cm,纵26.8cm,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楷书《自诰身帖》卷,高丽笺纸乌丝栏格楷书告身二通,装裱成一卷。前段为追封其父董汉儒、母沈氏告身,后段为封董其昌本人及夫人龚氏等告身。前者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闰八月二十四日,后者书同年同月二十八日,二者仅隔四天。引首有乾隆长题,讲述诰封产生及演变。



董其昌传世书法多为行草,楷书则不多见,原因在于“楷书不易工”。他认为,如果字写得如“算子”,便不是书。本幅书法工整,用笔庄敬,行笔不苟,一笔一划皆有来意。笔力遒劲,肥瘦得中,是其楷书的典范之作。清代长期珍藏于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