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飘扬精神抖,军姿飒爽军容整;军纪严明如铁律,军歌声声威震天;军号嘹亮军心齐,军功昭著天下晓。八一建军节,愿人民军队不断强大,威震四海!
《南昌起义》是画家黎冰鸿创作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8月1日也被确立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幅名作,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在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门前做起义前最后动员的历史瞬间。
《八一南昌起义》是1957年莫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这幅作品不仅是罗工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记实性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年代的真实情景,在日寇包围村庄和“驻剿”时团结一致打击日寇,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动态,有一种“一触即发、箭在弦上”的感觉,战斗的气氛让作者描绘得十分紧张。
《狼牙山五壮士》为当代画家詹建俊于195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者采用的是象征手法,画面为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并非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在构图上,把五壮士在画面中构成“山”字形,使画面充满力量感和稳定感。再现了五位英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概,形成鲜明的英雄主义基调。
红军过雪山是艾中信创作油画
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饥饿、疲劳和寒冷等极端困难,先后翻越了二十余座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高寒缺氧的大雪山,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奇迹。油画《红军过雪山》,反映的是中央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的情景。蜿蜒曲折的红军队伍,艰难地跋涉在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夹金山上,像一座座耸立的丰碑。
《攻占总统府》(又名:《占领总统府》)是陈逸飞、魏景山于1977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占领总统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画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当著名画家王琦谈到这幅作品时说:“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以及表达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所吸引”。
《送别》描绘的是长征的起点——瑞金武阳镇老百姓在村头桥边依依不舍送别红军队伍的画面。为了与瑞金的环境相统一,将背景设定为雨后的黎明,远处灰绿的植被与褐色的泥土,二者与暗灰的天空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飞夺泸定桥》采用仰视的视角,描绘了红军抢占泸定桥的战斗场面,将红军勇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定格在了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之上,镶嵌于中国革命的史册。
《三大主力会师》 蔡亮、张自嶷 1977年
油画《三大主力会师》,用壮阔的画面表现了这一令人激动的历史场面。画面以挥舞旗帜的两队红军奔跑着、相拥在一起的场景为主线展开,人物的表情丰富多彩,有久别重逢后的喜悦,有意外相见的惊奇,有喜极而泣的激动,有兴高采烈的呼喊……前景的陕北赤卫队员兴奋地将红军小号手举在空中,他们欢快的表情和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很多人都是通过这对经典的形象记住这幅画的。作者扎实的造型功力和油画技法更增添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组织节奏分明,形态准确生动,表情丰富传神;动态的构图,灰暖的色调,明快的光线,营造了一片欢乐的景象;精准概括的用色,气息贯通的用笔,与该画欢庆的主调十分和谐。既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昂扬和豪迈,又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浪漫和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