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民国瓷器鉴识:穿越时光的陶瓷艺术
最新动态
民国瓷器鉴识:穿越时光的陶瓷艺术
2025-09-171

温润如玉的胎釉,淡雅柔和的彩绘,民国瓷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陶瓷史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特殊的历史与艺术魅力。

民国瓷器,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由景德镇生产的瓷器。这近40年的时间,上连清末,下接现代,瓷品特征也有一些变化:早期与光绪朝瓷相似,晚期又与现代瓷相近。

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瓷器生产仍在继续,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新特色。民国瓷器中大量的是日用生活瓷,其中的制作精良者,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一、时代背景:官窑衰落与瓷业转型

民国时期是我国陶瓷生产发展史上最为低潮的时期。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诸代,都有一个复苏、发展、全盛至衰落的过程,但到了民国时期,整个陶瓷业就一直低迷不振。


袁世凯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葆昌监督窑务,陶瓷业中心仍在景德镇。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官窑瓷器的精美细腻,但总体上看工艺低劣。

民国瓷器生产实际上处在一个至今都尚未完全完成的转型期之中。虽然官窑烧造随着王朝制度的覆亡而彻底完结,但景德镇仍然继续出现了一些不是官窑的“官窑”(或可称为“拟官窑”)。

二、品类特点:仿古与新创并存

民国瓷器大体可分为仿古瓷、日常生活用瓷两大类。仿古瓷从前代青花、五彩、粉彩器模式而生产,多为达官贵人所定烧。

仿古瓷

民国时期仿古成风,以青花、五彩、粉彩为主流。一个原因是官窑败落以后,窑工流散到民间,以前民间不得制造的御器,当时可以随便烧造了。

利益驱使也是重要因素。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没有不仿的,数量极其庞大。

“洪宪”瓷与“觯斋”瓷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郭世五想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江西景德镇烧制名贵瓷器,供宫廷陈设使用。

袁世凯委任郭世五为陶务署监督,赴江西烧造“洪宪”帝号御用瓷器。郭世五成了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最后一任督陶官。
御窑厂在很短的时间内烧出数量极少的一批“洪宪”瓷。它多取兴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为标本,精心效仿。

正宗的“洪宪”瓷是闻名于世的“居仁堂制”款瓷,而“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款的器物,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窑烧制的赝品。


浅绛彩瓷

“浅绛彩”是因色彩而得名的一种彩瓷。咸丰、同治年间,由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一批画家把由黄公望当年首创的以淡赭石与水墨相间渲染而成的一种山水设色画法,运用到彩瓷的绘画上。

浅绛彩是在白瓷上绘上花纹,再染以淡赭色和少量的水绿、草绿和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色调清淡柔和,颇具文人雅趣。

新粉彩瓷

新粉彩瓷产生于民国三十年代前后。当时景德镇瓷厂聚集着一批著名绘瓷艺人像汪晓棠、王琦、周筱松等,包括后一些时候的“珠山八友”等。

他们在吸收浅绛彩绘画技巧的基础上,拓宽了用色用彩的路子,以富丽的浓墨重彩替代了浅淡而年久易掉色的浅绛彩,创出了色彩浓重的新粉彩。

三、制作工艺:传统与变革

民国瓷器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器物造型和装饰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胎质

民国瓷的胎质,早期普遍见粗松,较晚清尤甚,胎釉结合部多泛黄色。也有精细的,与晚清精品相类。

民国晚期由于工艺操作机械化程度提高,坯胎整齐划一,厚薄均匀,切割精准,胎土细润,铁星减少。

由于窑炉和燃料的改进,器物受火均匀,胎土瓷化程度提高,不易变形,胎体坚致。

釉面

民国瓷的釉面,一般来说大都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一种松软之感。

民国后期釉料经过机械处理,釉面明净细润,但同样光亮柔和却不刺眼,这是时间在其中起作用的结果。


彩料

民国期所用青花料,一种是沿用清代料,但多有杂质,因而多数呈色发灰,不像前朝瓷发色有精神。

另一类发色也见纯正艳丽的,却不够沉着,不能入骨,有漂浮感。民国瓷施彩已逐渐不取矿物颜料而采用化工颜料,色彩纯度提高,少有杂质。

四、装饰艺术:瓷画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瓷器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彩绘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博古、吉祥图案等一应俱全。


纹饰特点

民国瓷器上的纹饰画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龙凤、花鸟等。喜字写得粗大、不规整。

龙纹画得软弱无力,龙鳞多呈网格状,五爪龙多了起来,牙是獠牙。光绪时香炉、碗等器的足部边饰海水纹还有一点动感,到了民国则是风平浪静。

瓷板画的兴起

瓷板画是一种在板块瓷胎上运用各种彩料作画、烧造而成的艺术品。它起源于唐代越窑。

20世纪20年代后,粉彩逐渐取代浅绛彩成为瓷板画的主流。此时出现了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绘制了一批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的瓷板画精品。

瓷板画见有粉彩、浅绛彩、墨彩、刻瓷、青花、矾红、凸雕彩绘、素三彩、五彩及斗彩等品种,传世品数量以前两者居多。

五、鉴识要领:四看一辨
鉴识民国瓷,应从胎、釉、彩料和老气4个方面入手进行。

看胎质

现代仿品胎质做得反而坚密而生硬,分量或轻或重。民国真品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与历代瓷器相比差距很大。

看釉面

现代仿品则光感过强,没有柔和感。凡釉面色泽全无者,多数是为去浮光而用酸作假过的。

看彩料

仿品色彩死板,少有鲜活之气。民国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蓝,俗称洋蓝,料质不精细、发色灰暗、层次单一、立体感差。

看老气

识别民国之器,要多从老气着手。民国至今,至少五六十年以上,传世品上应有包浆,凡釉面色泽全无者,多数是为去浮光而用酸作假过的。

此外,民国器绝大部分是传世品,应有擦痕和使用之痕。但若发现有人为的方向一致的细小而密集的擦痕,这是作伪者为了去除瓷面的浮光所为,可断为新品。

辨款识

民国瓷器的堂名款与人名款都很规整而清晰,款识是从右向左排起,款识自然流畅。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真品描金的金色都纯正,贗品描金不纯正还很粗糙。

六、收藏与市场:价值与前景

民国精品瓷器由于在烧制上、图案设计上以及绘画技法上,都不逊于清晚期的官窑瓷器,有不少仿品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窑瓷媲美。

清代官窑作品升值快速,不少喜爱陶瓷的人十多年前开始把目光投向民国瓷器,其价格迅即上涨10倍。


影响民国瓷市场价位的特殊指针以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等“珠山八友”为代表。这些作品中以景德镇新粉彩瓷、景德镇仿古瓷、居仁堂底款瓷三类最有价值。

市场上可见的“居仁堂制”款瓷器中,制作精致工细、画工精美的真品极为少见。多数制作粗劣,画工呆板的,十有八九为仿品。

而所有署“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款的器物,几乎都是民国后期或更晚时期的仿品。这些仿品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但远不及真品珍贵。

收藏民国瓷器,不仅要看款识,更要从胎质、釉面、彩料、画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方能去伪存真,领略到民国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