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华滋天地心
——黄宾虹艺术思想十咏并引
程大利
黄宾虹论艺,民学为宗。溯道咸金石考据之源头,窥上古三代内美幽微之妙。太极玄机,尽藏象数;五笔七墨,妙契天工。丹青秘钥,“舍笔墨而无它”;不似之似,会心处即是真诠。“画夺造化”,一“夺”字已非“为山河立传”之境界,实乃山川即“我”,以笔墨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理想。
兹以宾虹思想及实践拟此十绝句,诠释万一。
一、以书入画观。宾虹实践由此起步,笔走金石骨,线立篆籀魂。
折钗屋漏本同源,
八法通时六法存。
忽作龙蛇腾壁上,
始知书画共一魂。
(注:一为入声,此处当用平声。乃因宾翁坚守书画一魂。昔谢赫六法首重气韵,今破格存真,犹怀素醉笔穿壁,但求神会耳。)
二、五笔七墨论。宾翁溯自宋元古法,融董巨倪黄,继以参悟造化,积半生实践,晚岁乃发前贤未发之秘,立笔墨津梁于艺林。
平圆留重变为功,
焦宿泼浓淡墨融。
最是月移云壁夜,
万千气象在虚空。
三、奥秘尽在太极图。刘勰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宾翁将笔势运转变化归纳为易象阴阳之中的生生之行,载物之德,实则是古今画论阴阳观之升华,使书画之“小道”直入太极大道。
阴阳开阖转鸿钧,
一点灵根万壑春。
莫道玄机不可测,
太虚原自有嶙峋。
四、实易虚难诀。宾翁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诀,此诚窥破造化机枢之钥。实处如棋局布子,尚可推演;虚处似弈道玄机,全凭妙悟。
千岩竞秀墨华滋,
留白犹含太古姿。
虚实从来非两法,
笔随气走润空枝。
五、“不似之似”论。白石论形,但执中和之旨;宾虹论艺,独标不似之奇。妙在丹崖不辨斧痕,云气自生腕底。观千载画坛烟云,当知妙契在似非之间,真诠于绝无之境。
丹青难写是精神,
三角觚中见本真。
删尽繁华存骨相,
云山俱作自家身。
六、坐忘观化论写生。观物非止目击,写生岂在毫端?“坐忘苦不足”,观化通天籁。是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应目会心,超然象外。丘壑陶熔,纳大千于方寸。笔墨转折,直摄山川魂魄。
万壑松风入座隅,
云烟供养得天枢。
忽惊夜半山灵语,
月在青峰第几株?
七、“道咸中兴”说。道咸间,朴学扬葩,碑碣重光。鼎彝斑驳入缣素,篆籀沉雄化墨痕。宾翁力倡此说,遂使四王纤弱之气式微,千年书画重铸雄浑。
道咸金石溯渊源,
碑帖争流笔法传。
画学中兴开奥境,
名山自此出群贤。
八、民学君学观。君学者,庙堂之器,形乎典章。民学者,天地之心,发于闾野,成于自然,故民学倡自由。宾虹独标“民学非野,君学非僵”之旨,更言“艺道非为一人之私,乃天下公器”,斯言启后世守正出新之途矣。
君学圭璋媚庙堂,
民崇内美写苍茫。
形骸脱尽铅华去,
满纸纷披入大荒。
九、“舍笔墨而无它”。今人对此多不解,甚而持异论。宾翁此语实为洪钟大吕,直指文化本源。“国画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此言深刻而决绝,乃终生思考之的论矣。
百年砥柱历沧桑,
墨海深藏日月光。
不是区区摹古法,
要留华夏浩然章!
十、独造乾坤。宾翁融古铸今,集前人之大成。以篆籀图形,以周易铸魂,墨密厚重处,藏乾坤清气;斑驳苍茫间,涌太古洪流。此既独造乾坤,自成宇宙者也。
砚池吞吐万山秋,
笔挟风雷破古愁。
浑厚华滋生腕底,
昆仑元气此中收。
乙巳夏日改毕
师心居主于京华紫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