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在各书体之间博取众长,非但有娴熟的技巧,更具卓著的识见。他的学书思想和书法风格,深刻影响了王氏家族,特别是王羲之。王导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
王导就是那位留下书坛千古佳话“怀帖过江”的人。他特别喜爱钟繇、卫瓘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把钟繇的《宣示表》弄到手了,并且当做镇宅之宝,秘不示人。后来局势动荡不安,王导在往南方避难的时候,扔下了所有的金银财宝,却把《宣示表》缝在自己的衣带中渡过长江。
他弟弟王廙也是一起南渡的人,看来这是家族行动。王廙比哥哥王导的书法更有名气。《法书考·卷一·书谱》记载,“王平南是右军叔,自过江来,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书史会要》也说,“自羲之过江前,廙号为独歩。”时右军亦学画于廙。廙画孔子十弟子,赞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义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简而言之,王导与王廙兄弟,将钟繇书法带到了南方,并且由王廙传给了王羲之。楷则、楷法,由钟氏转移到了王氏,并且在王氏子弟中开始了传承。在中国书法史上,琅邪王氏成为了掌握核心技术的家族。没错,慧眼如你,这是典型的钟繇之法。
王廙从哥哥王导手里的秘藏《宣示表》,看来是下了一番临习的苦功夫的。这是一个老话题。有人总是讲,我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想听你讲道理,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写字就行了。OK,写字,照猫画虎就可以了,临帖临得像就可以了,不需要人教。自己开心就好!但是要学“书法”,首先要学“法”,古人学东西,只学“法书”。坊间那些时书,再漂亮都不屑一顾。钟繇、王廙、王羲之三人,又有哪些本质的共同点——“法”呢?对比图-从左至右:钟繇《宣示表》、王廙《祥除帖》(游相本)、王羲之《黄庭经》(董跋本)钟繇、王廙、王羲之三人的字,都是扣边线的。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只要扣边线,字身立刻就立起来。对比图-从左至右:钟繇《宣示表》、王廙《祥除帖》(游相本)、王羲之《黄庭经》(董跋本)这是士大夫家族传承下来的一个“法则”:紧扣左边线(或右边线),把力道往另一边发出去,每一道笔画线条自然就会出纸、入纸,从而字身也自然拧紧(无需再故意考虑中宫),呈现往右上的斜势,字身也同时浮出纸面,写入空间。“扣边线”又叫“单边法门”。写字时发力的起点与收点基本上都在字体靠左侧的一条线上(即图中“白线"),字身旋扭,发力之后顺势书写,完成剩余点画。顺势就是发力点所产生的力的延伸,也就是展示。根据手腕的生理习惯,字形要左收右放,产生视觉的立体感。处于边线的落笔处,是发力的起点,从起点出发,手会自然回返,故落笔处也是发力的回归点。这种结字法执笔发力更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写“字"有写“一半"的感觉,所以称为“半边字”,这样的字更有立体感。白色线段即是所谓边线,是字的由来处,字从边线旋转着飞出。红点是字和边线嵌入的地方。 01、无需动笔临写,只要书空几遍就能感受到,红色落笔处是发力的原点,笔势的原点,写到此处为力尽、势尽,继续回返力再生焉、势再生焉。这也是右手写右边字(半身字)的缘由,王羲之书写时顺应生理机能而已。明白这一点,临帖才不会再只是描字了。
02、把字形、线条形状去掉,只画出骨线,笔势就只剩下直来直去的回环往返,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了。董其昌说,“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我们聊作此解,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真身啊!米芾说“落笔处”(下笔处),要留意的正是这些地方,“如奏琴弦”,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呢——“《丧乱帖》的点画如滚动中的不同翻侧面,如拨琴弦,跳出一个个四面八方的音符。”
03、白色竖线,当然也是我们认为标示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对“扣边线”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它是红色落笔处的上下串联线。但大家要自己很清楚,它并不是图示的那种宽度,也并不一定就是垂直的——这会与书家书写时的状态有关,比如,米芾、董其昌的帖,往往单列字都没有写垂直,而是有一个角度的倾斜。
04、“出纸入纸交界点。”如何看出纸入纸、立体旋身这一点?教大家一个小方法:把“痛贯”二字全屏,然后将手机逆时针稍作旋转,再慢慢推远,眯眯眼看。(纸质字帖也是同样的方法)立刻就活了——线条不在同一个平面,字身旋扭,你就能看到出纸、入纸处了。
书法家之间他们所写的字都是各有特色的,不会是千篇一律。他们都是有自己特有的“扣边线”,它是一种无形的规则,是在书法家们长期的练习中不断形成的书法方法。
什么是书法中的“中锋脊”呢?若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中锋脊”不过是增加点画立体感的一种方法而已。怎样增加点画的立体感?其实像书法中的一系列术语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等,若用好了,都能增加书法的立体感。以西安碑林的《颜勤礼碑》为例,刻下去是阴文,但视觉效果像是“鼓起来”的阳文,鼓起来的效果就像中锋书写的线条中生出“屋脊”,故名“中锋脊”,它特指有立体感的中锋线条而已。书法线条有了立体感后,就可以从平行于纸面的二维线条进入三维空间,所形成的线条,在内部来看似乎是静止的,整体效果上却又似乎从中间凸起,如“三棱柱”般。米芾的“中锋脊”,其独特之处就是掺进了绘画的笔法。这是因为,米芾除了是书法家之外,他还是个著名画家,所以要解其笔法可以好好看一看米芾的书画。不过,由于米芾的画没有传世作品,所以看他儿子米有仁的画或明人董其昌的画也可以。画家的书法,特别注重墨色的浓淡来表现书法的立体感。这本是画家的传统技能而来,以画圣吴道子为例,他吸取了西域画派的凹凸法,能以朱粉的厚薄表现人物骨肉的高低(“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所画出的天女,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比较有立体感。“吴带当风”从表面看是衣纹多运动体势,从内部看则是用笔速度快而有力,线条粗细变化有致。“书画同源”,在用笔都要求有力度、多变化,在起伏轻重、前后虚实间产立体感。懂得了这一点,再看“中脊锋”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要擅于运用速度快慢及侧锋、中锋的变化,来改变点画中墨色的浓淡以增加点画的立体感而已。所以吴道子擅长的凹凸法屡次在米芾及董其昌笔下出现。米芾《画史》形容为“圆润折算,方圆凹凸”。董其昌说:“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中锋脊”的线条内纹线或平行或交叠或旋行,都是为了“下笔必有凹凸之形”,造成字体的空间感。米芾将自己的写字方式称为“刷”字,其书法八面出锋,以锋抓纸,丝丝得力,要害则是用侧锋行笔,中侧结合的方式写出墨色浓淡及层次变化。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首先要学习侧锋“刷写"。笔尖“横上竖左”,练习用侧锋发力。接下来再练习中锋和侧锋之间的互转。最终达到中侧锋熟练运用,自由转化,以便显出墨色的浓淡,体现出点画的力度及立体感。以上就是所谓“中脊锋”的笔法概要。不过一般的学书者没有必要追求这个特点。如果不是专业的书写者,这样写字太费事,且有追求“画字”之嫌。但是如果想要搞出一定的名堂,适当借鉴一下画家的笔法还是有好处的。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